传统制麻产业焕发新活力

“从我爷爷那一代算起,种麻、制麻、卖麻产品的传统已经超过百年。”8月8日,走进位于河南省上蔡县黄埠镇小王营村的老王营制麻厂,传统的洗麻、搓麻等程序已不复存在,现代化的流水线旁边站满工人,有序地忙着手中的活计,老王营制麻厂负责人王运强向记者介绍,种麻、制麻是黄埠镇的老传统,祖祖辈辈都靠着这手艺养活一家人,而制麻手艺最厉害的,要数小王营村。

上世纪80年代以后,小王营村的产麻、制麻产业蓬勃发展。“那个时候小王营村几乎家家种麻、纺麻、卖麻,老少齐上阵,非常热闹。”小王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介绍,长期以来,种麻、制麻是小王营村的传统产业,也是支柱产业,靠着这一根根麻绳、一个个麻袋片,小王营村早早就富了起来。

然而,随着时代发展,以前备受欢迎的麻产品逐渐被氯乙烯等化工产品替代。市场的逐步萎缩,导致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,同时也导致诸多小作坊式的生产主体入不敷出,大型麻厂的生产经营也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,许多小作坊干脆转行做起其他产业。此外,在制麻过程中,泡麻、洗麻等工序对环境污染大,小王营的制麻产业亟需转型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原本红火的场面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?”王运强看着日渐凋敝的制麻工厂,不禁发出叹息,百年制麻工艺难道就真的要消失在这一代人手中吗?

科技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许多产业在上世纪有过短暂辉煌,却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逐渐没落,像老王营制麻厂这样,有传统、有规模的乡镇“旧”产业该怎么去“救治”才能让它“活过来”?在乡村振兴中又该如何迸发出新的活力呢?这不仅是老王营制麻厂负责人王运强的难题,也是上蔡县委县政府需要答的“答卷”。

“我们为它‘把脉治病’,并开出‘药方’,顺应时代发展则是让它继续存活的‘良方’,而创新是救活它的‘良药’。”上蔡县负责产业发展的副县长王忠新曾多次与农业农村局、商务局等部门展开讨论,力求找出“病根”,对“症”下药。

“老王营制麻厂当务之急是解决原材料和销路,原材料这一块儿,商务局帮忙搜寻国内外的产麻信息;销路问题的根源在于产品的品质,唯有创新、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,生产出来的产品才会有市场。为此,我们明确提出要老王营制麻厂对准市场主要客户的需求,以需求为生产目标,把产品往‘高、精、尖’打造。”王忠新说,在解决此类乡镇传统产业发展的问题上,上蔡县坚持“一病一治”,由县、乡、村以及生产主体的负责人展开四方会谈,抽丝剥茧找出问题关键,从思想、政策、资金等方面为企业“输血”,帮传统产业卸下负担、恢复活力。

“良方”开出来后,老王营制麻厂又开始运作起来。在原材料方面,王运强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从孟加拉国进口的麻原料;在生产方面,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,将产品瞄准全国的烟草企业,按照烟草企业对麻袋、麻绳的标准优化产品,在提升品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,逐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。

“南到云贵,北到黑龙江,我都投过标、中过标,今年我中了贵州省烟草公司的标,订单有400多万元。”王运强说,自从开始创新以后,老王营制麻厂的生产逐步走向正轨并明显有向好的趋势。2022年在云贵川区域,连续中了6个标,订单量1500多万元。

有了成功的案例,对于小王营村的其他麻厂,上蔡县同样开出了“要创新才能有发展”的“药方”,来治疗有传统、有规模的传统产业的“通病”。据统计,2022年,小王营5家麻厂合计年产值4000万元,带动就业190人。历尽沧桑,小王营村的百年制麻产业再次绽放异彩,成为帮助大家致富的特色产业。

除了盘活小王营村的5家制麻厂外,截至目前,上蔡县共盘活有传统、有规模的乡村传统产业近20家,其中包括杨集镇的百年铁锅、杨集毛笔、上蔡县老粗布……在盘活传统产业的同时,仅2022年,整体实现创收近3亿元,稳定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个。

传统产业既是历史,又是一张名片。发展传统产业是打造自有品牌的基础,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由之路。上蔡县对原有的传统产业把脉诊疗,推出“一病一方、四方会谈”的救治模式,并持续跟踪助企成效,不仅擦亮传统产业的招牌,也为乡镇发展赋能,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海峡城市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  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